网站首页
手机端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小程序
快速导航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配色中心

所有配色登陆后可长期保存!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  >  互动  >  图片 > 道教文化: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唐诗中的宗教乐舞

道教文化: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唐诗中的宗教乐舞 [复制链接]

查看:132回复:0

尚未签到

56

主题

56

帖子

75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57
发表于 2023-1-23 08: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清闲说道





《胁侍菩萨与伎乐天》(敦煌莫高窟172窟·盛唐)

        唐代边境广宽,经济发财。由于在文化上秉持开放精神,普遍吸收、包容了古丝路上分歧国家和地域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华成长。

        “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唐·张说《醉中诗》)唐代的诗歌与乐舞可谓文化艺术的双璧。唐代乐舞风行朝野,广为文人雅士所爱好,成为墨客们创作的素材,被称为“乐舞诗”。而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诗歌和乐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交相照映,成为先人领会唐代宗教诗歌与乐舞的吉光片羽。



        一、唐代宗教乐舞的特点之一,是融合了古丝路沿线的各个地域的舞蹈文化元素。那时,这些地域大都信仰释教,向唐王朝传入了很多释教乐舞。比如,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骠国(位于今缅甸)乐传入长安(今陕西西安)。骠国乐共有12首乐曲,包括乐舞作品和器乐作品。其中曲名如《佛印》《禅定》《甘蔗王》(意为“释教民如蔗之甘”)等,都是释教乐舞,“乐曲皆演释氏经论之意”。(《旧唐书·骠国传》)

        对此,唐代墨客留下了众多诗篇。白居易《骠国乐》诗:“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元稹《骠国乐》诗:“促舞跳趫筋节硬,繁辞事变名字讹。千弹万唱皆咽咽,左旋右转空傞傞。”这些诗句是对其舞姿的活泼描画:舞者头梳椎髻,佩戴珠缨花鬘,在玉螺和铜鼓的伴奏下,如龙蛇蜿蜒般地舞蹈(这类舞蹈在南传上座部释教传播地域至今传播)。

        古丝路上的释教乐舞为中国传统释教乐舞注入了新的元素。释教初传中国,佛曲念唱都利用梵音梵文。可是那时传入的佛曲在音节上顺应不了汉语歌词;而用汉曲来咏唱梵文则语音与乐调没法调和,所以采用说唱形式的“俗讲”。(拜见慧皎《高僧传·经师论》)而古丝路上传入的释教乐舞为此供给了新的处理法子,是以被广为接管。所以白居易《骠国乐》诗中写道:“闻君政化甚圣明,欲动民气致承平。动人在近不在远,承平由实非由声。”



        二、道教仙人天下,是唐代诗歌和乐舞重要的表示内容。诗歌中驰骋绮丽的设想和乐舞中残暴华丽的艺术,表示了对道教仙人天下的设想和向往。

        比如,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出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首乐舞诗应用奇异绝妙的联想,活泼记录了乐舞表演的高明身手,同时用文学说话传神地再现了乐舞中表示的仙人天下:诗歌起句写箜篌、演奏时候、地址,随即就起头描写箜篌声的优美:浮云为之呆滞,传闻长于鼓瑟的江娥与素女也被乐声感动;不单人世沉醉在美好的弦歌声中,乐声甚至传到仙府、神山,紫皇(天帝)动容,女娲听得出神,神妪感动不已,月宫的吴质(吴刚)倚着桂树,竟忘了就寝,玉兔蹲伏不愿离去……这首诗将外在物象和内在情思融为一体,设想丰富、设色绮丽,先人将其与白居易《琵琶行》并论,推崇为“模写声音至文”。



        三、在唐代,乐舞被应用于很多宗教活动中,比如祭神、祈雨等等,构成了独具特点的祭奠乐舞。

        很多诗歌都描画了用于娱神的官方祭奠乐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诗:“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诗歌描写了唐代凉州(今甘肃武威)村落赛神活动的场景,展现了那时边塞农村的人文景观。诗中既描画了“赛田神”的进程,也描画了赛神活动中祭奠乐舞的情况:在箫、鼓伴奏下,翩翩舞者行动灵动,罗袜轻扬雾似的芳尘。王睿《祠渔山神女歌》中“蓪草头花椰叶裙,蒲葵树下舞蛮云”的诗句,描画了迎神乐舞的情形:舞者头戴蓪草、着椰叶裙,在蒲葵(棕榈)树下起舞,舞姿优美奇异。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中“荆巫眽眽传神语,野妻子娑起醉颜。日落风生山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的诗句,描画了朗州(今湖南常德)赛神中的乐舞。

        唐代在岁终元旦日要举行“傩祭”用于驱鬼逐疫。在这一活动中的乐舞被称为“傩舞”,有牢固的舞蹈和伴奏。凡是宫庭中的傩舞以鼓、钲为首要乐器,介入者稀有百人之多,称为“大傩”。官方的傩舞则要简单、随意很多,唐诗中对这一场景也有很多描画。孟郊《弦歌行》诗:“驱傩击宣传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黑暗崒崒拽茅鞭,倮足朱裈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诗歌表示了濑水(今江苏溧阳)河边村落傩祭的场景,对傩舞的描画自然、活泼:舞者穿着各类希奇的穿着、头饰、面具,手里拿着茅鞭、桃木弓等,随着鼓和长笛声一路舞蹈。



        此外,在各类宗教节庆中,一般城市有宗教乐舞。戎昱《开元观陪杜医生中元日观乐》中“舞态疑回紫阳女,歌声似遏彩云仙。盘空双鹤惊几剑,洒砌三花度管弦”的诗句,描画了唐代中元节时在道观表演的道教乐舞。诗中别离用“紫阳女”和“彩云仙”的典故来赞叹舞蹈的优美、歌声的清绝。

        诗歌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乐舞入诗,拓展了诗歌的新范畴。特别重要的是,由于诗歌笔墨在意境表示方面,比雕塑、绘画等形象艺术更加深远,是以也为先人在石窟、壁画之外,增加了一个深入了解唐代宗教乐舞的路子。
请登陆后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