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端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小程序
快速导航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配色中心

所有配色登陆后可长期保存!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  >  互动  >  图片 > 中国的根柢,道教文化!

中国的根柢,道教文化! [复制链接]

查看:136回复:1

尚未签到

47

主题

47

帖子

5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71
发表于 2023-1-23 08: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高靜謙



正如鲁迅师长所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对我国现代的思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全方面的深入影响。

汉语中有关“道”的词语或说法触目皆是,堆积着丰富的文化内在。

一、道教思惟

“道”是道教思惟的焦点。在道教看来,“道”是最高的哲学范围,是天下的最高实体,“道”具有超时空性,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也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变化的终极根据和普遍法例。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形象活泼地表达了道教对天下的熟悉。其中“道法自然”一词,意即道以自然为法例,师法、遵守自然。

道教以为,“道”超越于人们一般感受熟悉之外。《道德经》称“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指深邃奥妙,“玄之又玄”真相容道的奥妙无形,后泛指谈吐事理等奥妙难明。

《道德经》还说“道”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以此来说明“道”的精湛奥妙幽而不显,没法用感官来把握。“置若罔闻,听而不闻”的说法即源于此典,但仅保存其字面意义,即“虽然在看,却没有看见;虽然在听,却没有闻声”,泛指不重视、不留意。

“贵生”是道教最具特点的思惟。道教重视生命的代价,永生羽化是道教追求的终纵方针。汉语中反应人们对“永生”追求的词语很多,如“永生久视”一词便来自《道德经》59章:“重积善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有国,有国之母可以久长,是谓深根固柢,永生久视之道。”也就是说,堆集德性就可以胜任治理国家的大任,持有治理国家的底子之道,便可以实现天长地久,这就是深根固柢、永生久视的事理。

“永生不老”可谓“永生久视”的同义词,出自道家典籍《太上纯阳真经·了三得一经》:“天平生水,人同自然,肾为北极之枢,精食万化,滋养百骸,赖以永年而永生不老。”“永生不老”即永久在世,不会衰老。这原本是道家的生命追求,在后来的平常用法中则演变成对年长者的祝愿或赞美。

修道的目标是经过本身的修炼和修行,使生命返归到始初的浑厚本真状态,道教称之为“返璞归真”。在道教看来,人原初的赋性浑厚纯真,近于“道”的赋性。但随着年龄增加,思虑欲念不竭萌生,加上社会情况的分歧影响和声色利禄的引诱,人原本的生命元真会不竭地耗费,质朴天性会逐步迷蒙,这将严重侵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而与“道”相悖

“返璞归真”中的“璞”,本义为未砥砺的玉,在这里指“道”的质朴状态。所以,“返璞归真”即指撤除外饰,规复其原本脸孔。

道教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求,还表现在“抱素怀朴”一词中。“抱素怀朴”的间接典故出自班固《汉书·礼乐志》:“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但它的思惟渊源却来自《道德经》所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指人们要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使之不为物欲所引诱,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

以道教思惟为养料,“抱素怀朴”的意义就是求人们连结心里和蔼,处于自然的状态。生命是一个修炼的进程,要在杰出的心性根底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气经过修炼停止修复,使生命回归到真道的状态,以到达永生久视,得道羽化。

道教在天道循环的思惟根本之上提出“承负说”。其源自《承平经》,意义是祖先积善性善,则可荫及子孙;若祖先频频犯过作恶,先人将无辜承受灾难。它演变成人们常说的“前人种树,先人纳凉;前人肇事,先人遭殃”。

所谓“承负”,《承平经》有曰:“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祖先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此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祖先负于后生者也。”“三总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成复理,因穷还反其本,故名为承负。”

意即六合人三总共生,长养财物,欲多则生奸邪,以致不成复理,直到财物穷尽才知返回虚无之源本。其一说的是善恶承负,其二则是说天道循环。只要了解了这些道教思惟,才能对上述成语有透彻的了解。

二、道术修炼

在道教的生道相守的生命理念指引下,为了到达永生不老,道教成长出多种养生修炼的道功道术。其中既有吐纳、扶引、服食、金丹、养气、炼气等养生方术,又有存想、存神、主静、坐忘等养神方式。这些道术道功等在汉语中有周全而活泼的表现。

道教将以气味吐纳为主的炼养方式称为“行气”、“调息”、“服气”等。《承平经》说“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葛洪对吐纳之法作了具体论述:“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收支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致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正是基于道教的天下观和修炼方式,“吐故纳新”才获得了深入的内在。“吐故纳新”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决心》:“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原指人的呼吸,吐出体内废气、浊气,吸进新颖空气。但在道教的影响之下,这一辞汇的内在却要深入很多,指的是一个有机体改弦易辙、连结生命力、与时俱进的需要路子。

道教的辟谷炼养术也在汉语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辟谷本是先秦仙人家的一种炼养方术,道教对其加以成长,以为人体内有三虫,别名三尸,其好宝贝、好五味、好色欲,是迫害人体的邪魔,是人欲所生的根源。三尸的保存依靠谷气,假如人不食五谷,断其谷气,则三尸便亡,人体内的邪魔也就斩灭。有此炼养术为文化渊源,便有了“不食人世炊火”、“吸风饮露”等词语。

“不食人世炊火”亦作“不吃烟人烟”,本是反应道教不食五谷的辟谷修炼。宋代阮阅《诗话总龟》引王直方《诗话》云:“东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人烟人性底言语。’”另一词语“吸风饮露”也与辟谷炼养术相关,典出《庄子·清闲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吸风饮露”意为吸清风、喝露珠,指传闻中的仙人绝食五谷。

道教成长出的一整套扶引修炼方式,也是汉说话中的一个重要文化渊源。扶引即“导体令柔,引炁令和”之意,以形体活动配合呼吸吐纳,以到达强体健身、延年益寿的目标。《庄子·决心》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熊经鸟申”一词即由此而来,指经过模仿熊之攀枝、鸟之伸脚的活动形状,伸展肢体,和谐气血,从而到达健康长寿的目标。

围绕着道教的炼丹术,也发生了一批汉语用法。如“炉火纯青”一词,出自唐代孙思邈《四言诗》:“洪炉猛火,烘焰翕赫;烟未及黔,焰不假碧。”原指羽士炼丹,炉中的火焰由红色转成青色时即为最好的火候。转化为习语后,意指身手或学问、修养等到达熟练完善的境界。“灵丹妙药”指很是灵验有用的奇妙药物,用来比方可以处理一贴题目标好法子。

“金丹换骨”也来自于道教的炼丹典故,指道家灵药之灵验,能使人洗心革面。如陆游《夜吟》诗:“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他借用道教的修炼思惟,以“金丹换骨”比方学诗功夫由渐修而进入顿悟之境,后来也用来比方文学艺术等的创作到达了成就极深的顿悟境界。

尚未签到

0

主题

78

帖子

112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23
发表于 2023-1-23 0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请登陆后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